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
廣東是創新大省,研發經費投入、研發人員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在廣東的創新版圖中,國資國企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數據顯示,廣東國企累計擁有高新技術企業977家,研發平臺1675個,專精特新企業496家。全省獲評國務院國資委“科改企業”達到39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作為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隊,廣東如何更好發揮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
近日,廣東省國資委出臺《省國資委拓新工程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拓新方案》),提出堅持“自己干、合作干、參與干”三向發力,盡早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產出一批重大原創技術成果,推動構建全省國資國企科技創新“一盤棋”。到2027年,省屬企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度投資規模突破900億元。
梯次培育拓新項目及拓新企業
《拓新方案》提出8項重點任務,分別是強化科技創新牽引作用、加速打造創新企業譜系、優化企業創新資源配置、積極推進全域場景創新、加強科創工作協同聯動、著力塑造新質發展動能、拓展既有科創工作基礎、逐步展開漸次推進工作。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作為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隊,國有企業要積極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快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強化科技創新牽引作用”是《拓新方案》的首要重點任務。《拓新方案》提出,各省屬企業瞄準產業發展目標部署科技創新工作,確保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協同共進。
實際上,在原創性技術研發應用、國產化替代等方面,廣東國資國企已經誕生了諸多全國乃至全球領先技術。
把鏡頭倒回舉世矚目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的利亞德智慧冰瀑布屏在鳥巢華麗開場,驚艷世界。這塊屏幕的核心LED器件來自廣晟控股集團上市公司國星光電。
歷時十余年聯合攻關,國星光電聯合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三安光電等九家單位,率先突破了“高光效長壽命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與產業化”,實現了大規模核心器件的國產化,一舉摘下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桂冠。
國星光電正是廣東國資國企創新的生動縮影,“國內首個”“國產替代”“全球領先”等字眼正在成為廣東國資國企創新的高頻詞。近年來,廣東省屬企業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5項,打造高新技術企業262家、研發平臺362個。
根據《拓新方案》,要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通過開展戰略研判、技術預見和對標分析,多領域、多方位、多層級培育拓新項目及拓新企業,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廣東將通過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式,推動省屬企業聚焦產業創新發展,加速創新資源向拓新企業集聚;通過形成省屬企業應用場景需求清單等做法,發揮應用場景創新對促進成果轉化、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通過建立廣東省國有企業創新聯盟等探索,加大省國資委監管企業與各地市國資委監管企業協同創新工作力度,構建全省國資國企科技創新“一盤棋”;通過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通過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相結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一企一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如何入選拓新企業、項目?
廣東省國資委同時起草《拓新項目及拓新企業遴選方案》(以下簡稱《遴選方案》)。根據《遴選方案》,此次遴選范圍為省屬企業現有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科改企業”、“雙百企業”、產業鏈龍頭企業、“鏈主”企業,承擔國家、省重點建設項目的企業,需重點培育扶持的企業,及其相關拓新項目均可納入遴選范圍。
在遴選標準上,各省屬企業要綜合考慮拓新項目和拓新企業可行性,根據現有科創基礎、人才儲備、商業化潛力、產業重要性、技術成熟度、技術先進性、項目周期等因素,遴選A、B、C三類拓新項目和拓新企業。
據悉,省國資委對拓新企業、項目實行“一企一策”“一項目一方案”,加強政策支持與引導,實行差異化扶持政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省國資委將最大限度為拓新企業和項目提供政策支持,充分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同時,適時研究組建專項基金配套支持科創工作需要,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落地。
《拓新方案》鼓勵省屬企業集團結合實際對拓新項目或企業探索建立長周期考核,明確差異化考核目標,給與初創型企業或拓新項目3-5年培育期,合理設定戰略虧損期,不納入“兩非”“兩資”及虧損治理范圍。
值得關注的是,在激勵機制上,在賦予拓新項目團隊更大自主權,支持拓新項目或企業統籌用好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員工持股,實施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激勵制度,加大對青年科技人員的激勵等方面,《拓新方案》均提出了政策支持和激勵,為拓新行動的實施保駕護航。
打造“科技+資本”創新模式
此外《拓新方案》提出,充分發揮粵科集團牽頭組建的重點科研單位創新聯盟、高校創新聯盟,省機場集團牽頭組建的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聯盟,交易控股集團牽頭組建的省屬企業數字化轉型協同創新聯盟等各類聯盟作用;充分發揮粵數網絡公司作為省屬企業“智慧國企”建設支撐服務主體的作用;充分發揮創投機構、新型研發機構資源融通作用,拓寬科創工作新空間。
科技創新就像是一場馬拉松長跑,往往面臨著研發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等重重考驗,需要耐心、定力,不能急功近利。
針對這一難題,《拓新方案》提出,打造“科技+資本”創新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加強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的互動,通過資本運作助推企業科技創新。
以粵科金融集團為例,該集團打造“粵科發布”產學研招投協同創新平臺,為項目提供方、投資方和落地方搭建政策宣導、科創引領、金融賦能、項目對接重要橋梁,整合匯聚全球創新資源,成立了灣區高校創新投資聯盟、科技金融創新投資聯盟、人工智能方向科研機構子聯盟、產業龍頭創新聯盟,構建起“科技+金融+產業”生態,積極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生態中心建設。
此外,恒健控股積極加強與各地市政府、金融機構、產業龍頭的合作,探索形成了資源整合型基金模式。通過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基金、戰略性產業促進發展基金、創新聯合體基金等千億級基金群,促進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關鍵鏈條、關鍵環節、關鍵企業快速發展,助力重大產業項目在廣東落地。
按照《拓新方案》,廣東將充分發揮粵科集團等管理的創投基金撬動社會資本作用,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資支持國有企業科技創新。支持國有創投基金加大對行業科技領軍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投資力度,鼓勵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充分發揮長期耐心資本作用,支持發展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助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同時,廣東也將打造省屬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創新聯盟,充分發揮科技政策引領作用,帶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加速向科技領域聚集;完善科技金融合作機制,推動科技金融創新發展,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