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國產大飛機首次飛抵拉薩;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我國首口萬米深地科探井正式穿越萬米大關……近年來,國有企業科研投入持續加大,創新創造的潛能不斷激發,一系列“大國重器”接連“上新”,多項超級工程驚艷亮相。
“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新時代新征程,國有企業要自覺擔負起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使命,堅持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生態構建一體推進,不斷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打造更多國之重器,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更加有力支撐。
提升原創技術供給能力。要堅持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科技資源統籌,更加積極參與國家級研發平臺建設,主動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打造創新聯合體升級版,努力產出一批原創性、顛覆性成果。加強市場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強化技術預見、多線布局,突破和掌握更多“根技術”,推動企業創新從跟蹤模仿式向開創引領型轉變。健全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在國家和產業急需但其他企業缺乏意愿或能力的領域堅定投入,加強對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長期穩定支持,提高投入產出效率。
提升成果轉化帶動能力。要切實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的作用,著眼推動技術從發明到走向產業化,著力推進高效率創新協同、高水平創新合作,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一批有較強行業帶動力的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強化技術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驗證等能力,使真正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新技術脫穎而出。健全常態化產學研成果對接機制,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加大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力度,著力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提升創新生態塑造能力。要優化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各個環節,加大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引進培養力度,深入實施中央企業人才高地專項行動,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的中長期激勵,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充分調動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尊重科研規律,對創新活動給予足夠的包容支持,持續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保障科研人員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潛心攻關。